政府前年11月起,實施「1+」新藥審批機制,加快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新藥審批,至今有11款藥物獲批註冊。當局計劃今季內為申請人,提供會面諮詢服務,包括定期舉辦簡介講座,為有興趣的持份者,包括藥廠、進口商、代理、經銷商等,介紹「1+」註冊申請要求及最新資訊,首場講座將於下周一舉辦,業界可於網上或線下參與。
另外,衛生署將於6月舉行藥物註冊工作坊,為本地藥企內負責規管事務人員等提供專業意見,以培訓更多了解本地藥物註冊要求的人士,向海內外藥企提供在港註冊藥物的建議;衛生署亦會在9至12月舉行新藥註冊申請前會議,個別約見有需要公司,或已有產品取得許可的申請者,作初步審查及就申請提供意見,以加快審批時間和註冊。
衞生署助理署長陳凌峯表示,「1+」機制推出以來,收到逾110間藥企共400多個查詢。指藥企對「1+」機制有興趣,但不熟悉有關要求,特別是海外公司難以來港查詢,期望透過提供諮詢服務,提高申請的質量及處理效率。
衛生署:將提早檢視臨床數據和專家報告
陳凌峯表示,以往有藥企因不熟悉本港藥物註冊條件,提交的文件不符合當局對安全、品質及成效等要求,署方須重複詢問及要求他們補交資料,而一對一會面服務可讓藥企清楚了解需提供的臨床數據,特別是海外藥物,需提供針對華人或亞洲人種的數據;署方亦會建議藥企,尋找本地相關學科的臨床專家撰寫報告,從而了解有關藥物是否適合港人。他說,若藥企有產品本身已符合海外上市許可,相信在了解本港藥物註冊要求後,能於一星期內遞交申請。
陳凌峯亦強調,署方首要重視保障市民安全,强調並非提供會面諮詢服務,並非只為求加快藥物審批,更加注重病人安全。
他又透露,目前有10多個有意申請者,又指內地和海外地區的藥企,包括歐盟、日本及美國等地,都對通過「1+」機制在港註冊感興趣,其中內地藥企希望先在本港上市,再拓展更大市場。
衛生署:研究就單獨會面服務收費
陳凌峯又說,有意申請者可免費參與講座及工作坊,但署方正研究就單獨會面收回成本。他解釋,有意約見的藥企,需先向衛生署遞交文件作初步審批,署方需花費人手、時間及金錢處理,亦擔心會有濫用情況,認為收費可讓資源得以善用。
醫管局:「1+」機制兩款藥待審議
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表示,至今共有5款藥通過「1+」新藥審批機制獲批註冊,已列入或將列入藥物名冊,強調有關機制大大加快審批新藥的時間,讓病人和醫生有更多藥物選擇。他舉例指,有醫生於去年4月就一款治療轉移性大腸癌的藥物遞交申請,有關藥物於6個月後列入專用藥物的名冊,病人只需花費15元便可獲配發16星期份量藥物,較以往需時約18個月才能被列為專用藥物快。
另外,近期遞交申請的兩款藥物,分別為治療慢性腎病引起的貧血及高鈣血症,藥物建議委員會將於5月審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