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,將於周二中午12時,公布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;醫衛局常任秘書長陳松青、副秘書長許澤森,以及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、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亦會出席記者會。
消息指,方案將提出,公立醫院急症室、普通科、專科門診及住院等的非危重服務加價,每項服務及藥物均會逐項收費,部分費用加幅最少幾成。
據了解,為免加價對經常使用服務的病人,包括長期病患者等,構成「疊加壓力」,當局傾向設立「封頂」機制,每年最多只會收取某一個累積價錢。
林正財:「封頂」機制屬中庸之道
本身是醫生的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表示,以往不少中產人士反映,擔心患癌症等重病,要花天文數字金額治療,若要服用自費藥物,負擔更大。他相信,政府明日將提出「封頂」機制詳情,指「封頂」是中庸之道,讓長期病患者及重症病人,毋須擔心要付高昂醫藥費,接受服務時可更安心,避免因收費問題而拒絕進行某些檢查。
林正財又認為,大部分病人均沒濫用公營醫療服務,但由於目前大多數劃一收費都太便宜,導致部分人求醫前未有思考得太周詳,加上政府一直沒採取重要手段,改變市民就醫習慣,導致公私營服務失衡。他明白市民難以一下子改變習慣,但希望透過今次改革,循序漸進理順問題,引導市民以謹慎應度,選擇到正確地方求醫,從而更精準幫助有需要的市民,包括基層及貧窮人口。
林奮強:當局或將「封頂」金額訂為1萬元
醫管局管治及架構改革委員會成員林奮強估計,政府可能會將「封頂」金額,訂在中產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的2%,即是大約1萬元,相信市民會比較容易接受。他又認為,即使公立醫院的非危重服務加價,但若設立「封頂」機制,市民仍能獲得保障。他舉例指,市民在公立醫院接受磁力共振掃描等小型服務需花費數千元,使用較大型的服務就需花費數萬元,但「封頂」機制下,市民最終只需支付1萬元。
林奮強表示,大部分西方國家向民眾徵收的薪俸稅,已包含醫療費用,但政府每年所獲薪俸稅只得約700億元。較市民繳交的薪俸稅多出40%,長遠非政府能夠負擔。 加上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,現時長者數目達170萬人,20年後或會增加100萬人,公營醫療制度已經到了臨界點,今屆政府未有將收費改革,留待下届政府處理,形容是勇敢,亦是多年來首次走出第一步。
林奮強以新加坡為例,指新加坡大部分醫療服務,由政府與民眾支付相同的費用;新加坡政府只會為最有需要的病人,津貼約80%醫療費,但港府對所有市民的津貼額都達到97%,世界上沒有一個這麽好的制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