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中午出爐。消息指,公立醫院急症室、普通科、專科門診及住院等的非危重服務將加價,每項服務及藥物逐項收費,部分費用加幅最少數成;為免對長期病患者等構成「疊加壓力」,當局傾向設立「封頂」機制,金額或會訂於每年1萬元。
加價有分流作用 唯重點是病人自我管理健康
急症科醫學院院長胡詠儀接受本台專訪指,公立醫院急症室加價,相信一定能發揮分流作用,封頂機制亦可為真正有需要的病人築起安全網。不過參考其他地方,不論實行甚麼制度,例如台灣的全民醫保,或英國的國民保健署(NHS),都似乎未能徹底解決公營醫療求過於供的問題,重點始終在於病人要改變求診習慣,學懂妥善管理健康。
「價錢不是單一原因,反而是社會變化,例如人口老化,很多時病人慣性求診,其實對急症室服務有少許依賴。病人對自己的健康管理都很重要,會否計劃一下,究竟如何使用醫療服務資源呢?舉例說,今早已經不舒服,會不會早些去求醫呢?好過晚上才去急症等。其實兩方面相輔相成,除了政府要提供資源,市民自己也要反思,如何令自己健康點?」
胡詠儀形容,所有改革方案均有機會惹起爭議,一旦醫患在分流安排上有分歧,應保持心平氣和;又相信前線醫護有足夠經驗和專業知識處理這類情況,同時會秉持救急扶危宗旨,絕不會因收費爭議而延遲醫治病人。
專科醫生楊小鳴料 私院未必會跟隨加價
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上一次加價是2017年6年,由100元加至180元,急症醫學會會長楊小鳴認為,現階段再調整收費方案是可理解,又指當年公私營醫院急症室收費距離拉近,驅使部分人轉用私家服務,相信今次情況亦類似,調整收費首一、兩年,公院急症求診人數或會下跌。
他不擔心私院會跟隨公院加價,「我們未有特別看到這個趨勢,私營界別有自由機制,如果收得比較貴,病人自然會流失、會選用價錢較相宜的服務,所以公立醫院加價,不一定會引致私院會再加價」,相信不會導致整體醫療費用水漲船高。
楊小鳴又指,急症室首兩類(即危殆和危急)與其餘三類(即緊急、次緊急和非緊急)病人,有相當清晰的分別,重申前線護士會客觀地按患者的維生指數分流;一旦最後落實兩級制收費方案,在分流上引起爭議的機會都不大。
記者:馮天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