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出爐,急症室收費將由目前180元,提升到400元;首兩類病人,即危殆和危急病人免費。非緊急放射診斷及病理檢驗服務,進階及高端項目,包括電腦掃瞄、磁力共振、介入治療等將逐項收費,費用50至500元不等,基礎服務則維持免費。
藥物收費方面,專科門診和家庭醫學門診的標準藥費,每項藥物分別收費20元和5元,每次最多處方四星期用量。而病人住院期間,以及急症室病人的緊急放射診斷、病理檢驗和藥物將維持免費。
盧寵茂:非按通脹簡單調整 不宜對比新舊收費
今次急症室加價幅度逾1.2倍,被問到當局預期,加幅會否導致私營界別同步加價,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回應指,今次改革並非按通脹「簡單調整」收費,因此對比新舊價錢並不適當,亦不應用以往收費計算今次加幅標準。他以影像檢查為例,指目前服務免費,計算加幅時,公式分母是「0」,計出來的收費調整就是「無限大」。他強調,過往醫療收費制度有一定弱點,而且不可持續,令公立醫院不能精準資助市民,期望按能者和輕症共付原則,以服務成本釐訂新收費。
至於急症室新收費是否接近私營服務水平,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指,一般私家診所每次診症收費數百元,但只是主治「傷風咳」,與急症室全年無休、集中治理危重病人,在整體配置上是兩回事,因此不能比較收費;如果真的要比較,相信到私家醫院急症室求診的收費都會超過400元。
將增設「封頂」機制 每人每年最多付1萬元
高拔陞表示,公立醫院將增設「封頂」機制,即全年收費上限,每人每年收最多1萬元,適用於自費藥械以外的所有收費項目,預料約7萬名經常要使用醫院服務的重症病人將受惠。當局亦將改善費用減免機制,放寬申請資格、涵蓋範圍及期限,預料合資格受惠人數,將由現時約30萬人增至約140萬人。
另外,醫管局會加強危重病人的藥械保障,加快引入更多有效創新藥械,放寬安全網申請資格,讓更多中產病人獲安全網資助,購買自費藥物。
分5階段改革公營醫療收費 首階段明年推行
醫衞局提出5項改革原則,其中一項是循序漸進,指考慮到市民的負擔能力,會分5個階段達致改革目標,首階段調整將於明年推行,及後每兩年按既有機制檢討收費水平。
另外,改革原則包括承擔不減,會將改革所得,全數投放在公營醫療服務上;而能者和輕症共付原則,就是擴展提升共付機制,扭轉「輕症平、重症貴」、「小病高資助、大病要自費」的結構失衡,以及資源錯配的現象。當局又提出,改革會「有加加減」,加強對「貧、急、重、危」病人的保障,減少浪費,同時維持90%的整體公營醫療資助率。
醫管局:改革後每年增加約30億元收入 全數用於公營醫療
日後急症室收費會按危急類別劃分,對於安排會否引起病人與醫護爭拗,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指,一、二類病人與其他病人情況有很大分野,不容易混淆,希望市民明白醫護人員有專業判斷,並給予理解和尊重。
醫管局又指,改革落實後,預計每年會增加約30億元收入,新增收入會投放於公營醫療,包括費用減免機制、全年收費上限和增加危重病人藥械保障等。
市民認為急症室新收費昂貴 有人則冀有助縮減輪候時間
有市民指,新收費昂貴,漠視基層需要,對小市民使用醫療服務百上加斤;有人就認為「用者自付」合理,有需要都會使用公立醫院急症室,並認為調整收費後,有助分流及縮短急症室輪候時間,但亦有人質疑加價後,仍難以改變市民即使輕症亦到急症室求診的習慣。
另外,急症室將分級收費,危殆或危急病人免費,有市民表示求診前,難以分辨身體狀況是否危急,強調「當然急先會睇急症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