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計劃調整多項公營醫療服務收費,其中急症室收費由180元增至400元,危殆及危急病人免費,目標5年內將公營服務整體資助率,由現時97.6%降至90%。

政府消息人士表示,當局預期推行首階段調整措施後,公營服務使用率會改變,但整體資助率只能降至94%,仍未達90%目標水平;往後仍要透過恆常機制,每兩年檢討一次。他又認為,政府目前資助模式有如「仙女散花」,市民共付比例僅2.4%,若不改革,醫療系統將崩潰,沒可能維持下去,因此當局必須承認現時體制有問題。他指,如果醫療制度永遠不變,是最容易的做法,但香港醫療就形同「等死」,認為現時是時候改革;又強調若只調整幾個百分點,將發揮不到預期效力,「倒不如不要改」。

消息人士強調,調整收費後,預料醫管局每年收入將增加30億元,但有關數目只屬粗略估算,並非具體目數;又指政府在醫療開支上的承擔不減,反而會繼續投放更多資源,預料下年度對醫管局的撥款將持續增加,而為病人增設「封頂」機制,亦不代表當局就承擔額「封頂」。據了解,當局不認同將新舊收費對比,指部分服務目前免費,若以公式計算,加價幅度就是「無限大」,意味「政府加1元都不行」。

消息:當局料封頂機制 不會令綜援受助人求診需求急增

政府消息人士提到,醫管局4大目標服務對象,是「貧、危、急、重」病人,其中申領綜援和長者生活津貼的人口約有60萬,他們使用急症室服務的比例,不比一般市民高,相信不會因為有1萬元「封頂」機制而「老奉去睇」,亦不會「搵病嚟睇」;反而有自費人士因很小的問題,到公院急症室求醫,例如「半夜睇腳痕」、「攞假紙」等。

消息人士呼籲社會,不要將矛頭指向綜援受助人,指控他們濫用公營服務,否則可能造成標籤效應;又強調申領綜援的市民屬弱勢社群,未必有能力向私家醫生求醫,因此公營系統必須妥善照顧他們,將家庭醫學門診變成他們的家庭醫生。

至於為何「封頂」機制不設入息或資產審查,政府消息人士指,在公營系統花1萬元醫藥費的人,都必然是患大病,肯定住院超過一個月,形容他們是「不幸的人」;即使是富有人士,政府都不希望他們因病致貧。他進一步解釋,在醫療上,並非只有窮人會一直窮,部分中產可能原本家境不錯,但就因為大病喪失工作能力,甚至要聘請專人照顧自己,因此當局不希望以入息或資產釐定「封頂」是否適用。

消息人士:急症室收費非海鮮價

今次改革方案提出,急症室最嚴重的兩類病人免費,其餘三類收400元。對於有意見認為,按分類收費的做法會加重分流護士的工作量,甚至引起醫患爭拗,消息人士指,公眾或誤以為收費是「海鮮價」,但事實上危殆和危急病人的維生指數均有客觀標準,例如血壓低是「無得扮」。他又說,醫護有時候的確較難分辨緊急和次緊急病人,因此難以再細分不同收費。

另外,消息人士指,現時醫管局公布急症室輪候時間的方法,只反映非緊急病的等候時間,透露醫衛局正與醫管局研究調整公布方式,包括明確列出緊急病人的輪候時間是否達標,以及當時是否有危殆或危急病人接受救援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