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立醫院多項服務明年起調整收費,急症室由180元增至400元;專科門診首次及覆診每次收250元,家庭醫學門診診金150元,而門診標準藥物每項分別20元和5元,每次最多處方4星期用量。另外,非緊急放射造影及病理檢驗服務的基礎和高端項目,包括電腦掃瞄、磁力共振、介入治療等,逐項收費50至500元不等。
市民對改革方案持不同意見,有年過60的長者說,自己只會在危急情況下才到急症室求醫,認為新收費倍增至400元很昂貴,加重長者負擔。他又質疑,長者福利越來越少,形容政府「一碗水沒端平」,建議削減普通科門診的公務員籌,騰出更多醫療資源。
亦有市民說,有人割傷手或便秘都到急症求診,因此贊成加價,相信有助減少濫用情況,讓真正有需要的人士接受適當服務。
彭鴻昌建議訂不同封頂水平
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擔心,急症室收費加價或會窒礙基層求醫意欲,又指申請費用減免的程序繁複,建議當局進一步擴闊豁免對象,例如直接讓申領在職家庭津貼及學生書簿津貼等的基層市民,免費接受公營醫療服務,省卻處理申請的行政程序。
彭鴻昌又指,部分有經濟需要,但又未能申請費用減免的「夾心階層」,每年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費用,可能未觸及1萬元「封頂」金額,他們面對專科門診診金及藥費倍升,加上影像診斷等進階及高端檢查逐項收費,會承受相當大壓力。他建議,按病人經濟狀況,釐訂不同的「封頂」水平,例如增設5000元上限,以降低資助門檻。
醫學會料公院落實新收費後 每日有多約千人向私家診所求醫
醫學會會長鄭志文認為,收費改革有助減輕公立醫院前線醫護的壓力,形容是「好開始」。他預料,新收費實施後,或有約20至30%原本打算到公立醫院求診的病人,會轉向私家醫生求醫;以急症室日均4000至5000人次求診計算,估計私家診所每日會有多約1000名病人。他又指,全港有約3500名私家醫生,相信私營業界人手足以應付增長。
鄭志文表示,市民一旦在私家診所求診期間病情惡化,甚至出現緊急情況,會獲轉介到公立醫院,建議日後私家醫生轉介前,要先向病人解釋清楚新收費安排。
田北辰倡公布急症室病症範例 讓市民掌握分類定義
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認為,方案能平衡市民的長期醫療需要,以及香港經濟狀況,同時減少濫用情況。不過他說,部分市民不理解急症室新收費方案,認為第3和第4類,即緊急和次緊急病人的收費,不應與非緊急病人看齊,建議當局公布不同等級的病症範例,讓市民掌握相關定義。
田北辰又表明,支持每兩年檢討一次收費水平,指現時改革機制只是「摸著石頭過河」,指若濫用情況未有改善,相信政府會善用機制再加價,以達致分流效果。他認為,在經濟增長情況下,市民普遍變得更富裕,理論上有能力付出更多,若公共服務不加價,是政府失職,但加價亦不能一視同仁,必須分優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