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,香港醫療服務一向高質、高效,但面對各方面挑戰,包括人口持續老化,醫療需求龐大,加上不少醫療項目成本越來越貴,形容要讓市民享用到最先進的服務,非「猛堆醫生」就可以解決,政府一定要思考,不能「食老本」。
他指,若不引入收費導向的概念,就會浪費醫療資源和人力物力,導致公營系統無法為有需要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療。他認為,以往「無差別」、「仙女散花」般的投放,未能精準資助有需要病人,因此政府目標在5年內,令政府整體資助比率,由現時97.6%降至90%。
公營醫療收費改革 能達致「因加得減」
盧寵茂在本台節目比喻指,食物是珍貴資源,「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」,但醫療資源更珍貴,形容是「一醫一護,當思來處不易」,呼籲真正有需要的病人,才選用公營醫療服務。
他說,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後,協助有需要病人的安全網會擴大,「織得更大、更穩、更厚、更密」,能夠「因加得減」,即是加價後,安全網反而「接到更多人」,特別是中產人士,一旦患重病,可能會獲費用減免甚至全免。
盧寵茂表示,絕非透過公營醫療服務加價「補財赤」,強調改革後政府在醫療方面的承擔不減,又指改革肯定會持續,不是「一時三分改完就算」。他又說,多收的款項會投放在改善自費藥械機制方面;指先進治療越來越貴,公立醫院部分癌症標靶藥,藥費高達每月3萬多元,形容大病可能會致貧,期望透過放寬各樣條件,加強補助要服食自費藥物的病人。
急症室非市民健康問題「第一接觸點」
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,明年起由180元加到400元,危殆及危急病人免費。盧寵茂認為,安排更能反映急症室功能,又表明不同意向緊急病人收錢屬「道德上不正確」,指所有病人,尤其是危殆和危急患者,收費400元都是合理,否則倒不如一律不設豁免。他又引述數據指,過半數危殆及危急病人均需住院,緊急病人住院比率是30%,非緊急病人則低至不足1%。
對於有意見提出,加價後,政府普通科門診應加強夜診服務,盧寵茂回應指,急症室收費的確與夜診服務相輔相成,但強調急症室並非市民健康問題的「第一接觸點」,大眾應改變這種概念和習慣。
盧寵茂指,市民是自己健康的「第一責任人」,一旦感到不適,例如傷風感冒,應預先計劃求醫,而非到急症室或夜間門診取藥。他重申,醫療資源相當珍貴,大部分都應該需要預約,以提供更流暢的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