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10月至翌年4月,踏入風高物燥的季節,都特別容易發生山火。全港25個郊野公園,過去10年每年平均發生20多場山火;而2020年至今的117宗,主要發生在元朗、屯門及大嶼山的郊野公園,受影響面積達1645公頃。其中去年底大欖郊野公園發生的大型山火,漁護署動用50多名山火隊成員、花超過一日才救熄,最終有約82公頃土地、約3000棵樹遭焚毀。
為提升監測山火的效率,漁護署早在2017年,已試行在大欖郊野公園的田夫仔瞭望台安裝智能監察器,成功識別12宗山火;經多年改良後,目前亦已轉用新一代監察器。漁護署郊野公園主任李英銘表示,以往署方要派山火隊輪流上山駐守,「長途跋涉走上山頂,24小時當值,在瞭望台上用望遠鏡,監測附近是否有煙或火光」,再按經驗判斷是否真的發生山火,抑或是附近農民燃燒田草;新監察系統投運後,就可減省人力資源,由機器全天候、360度掃描5至8公里內的範圍,透過監察環境的溫度和光源,分析是否有山火。
新系統能更準確通報山火位置 避免火勢加劇
李英銘說,山火隊會在郊野公園巡邏,若接獲市民通報,就會派先頭部隊前往確認山火位置,較為耗時,加上偏遠山區缺乏網絡覆蓋,山火隊只能靠對講機及手提通訊器通報大概位置,形容是「有聲無畫面」;而新系統發現山火時,則能即時向控制中心發出警報,並傳送實時影像,顯示山火具體位置,同時避免火勢加劇。
他強調,滅火工作爭分奪秒,「每早1分鐘或10分鐘到達火場,就救得一棵(樹)得一顆」,又指山火一旦通宵焚燒,有機會因日間溫度上升,對滅火工作構成更大困難。
新儀器能減低誤判機會 更適應本地環境
李英銘又談到,香港地理環境獨特,有較多熱源,例如輪船煙囪及飛機反光等,初代監察器可能會將這些熱源誤判為山火,而新一代系統就可配合人工智能模式,逐漸適應本地環境,能更準確判斷火源。
防火主任周有誠則補充指,新一代監察器的鏡頭較清晰和敏感,紅外線熱成像鏡頭能穿透霧霾,在大霧情況下仍能偵測山火;鏡頭運轉速度亦由第一代的15分鐘,加快到現時4至5分鐘便能轉一圈。
漁護署來年擬於6個郊野公園 增設多7部監察器
目前大欖、西貢西及馬鞍山郊野公園,已合共安裝4部新監察器。漁護署計劃來年,以886萬元「科技統籌計劃」資助,在新界及離島區其餘6個郊野公園的山火瞭望台安裝多7部,即合共有11部,指覆蓋範圍都較常發生山火;至於港島區郊野公園,由於山火發生時比較容易看到,暫時毋需安裝。
漁護署又指,不少山火均由人為疏忽引致,呼籲市民謹慎處理火種,預防山火發生;特別是本周五清明節,前往郊外掃墓的市民,應在化寶桶內燃燒香燭冥鏹,切勿燃燒野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