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表示,公立醫院系統管理檢討委員會提出的31項建議,大部分已展開相關工作,進度符合預期,預料6月底前可全部順利落實。
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指,局方會推出6項利用科技的措施,提升病人安全及體驗。針對有求診人士在輪候期間病情惡化,醫管局在全部急症室安裝遠端系統,監察病人血壓、心律及血氧含量等生命體徵,確保他們的病情獲充分監察。
公院急症室年內裝感應器 偵測跌倒或暈倒人士
前年4月,東區醫院有女病人被發現在急症室的無障礙洗手間失去知覺,其後不治,醫管局就計劃,今年內在急症室公共廁所,安裝監察系統,一旦有人跌倒或暈倒,會及時通知職員。黃立己表示,若感應器偵測到廁格內的人,在某段時間內都沒動靜,或者低於某個高度,就會發出警報;系統供應商會因應不同醫院的環境調較參數,提高感應器的敏感度之餘,亦減低誤鳴機會。
他進一步解釋,有時病人可能只是跪低嘔吐,但系統就可能會以為是跌倒。不過他指,經測試後,誤鳴機會不高,而為病人安全著想,當局認為少量誤鳴屬可接受。
引入地理電子圍欄系統 防病人擅離醫院
醫管局提出,為防止認知障礙病人等走失,早前率先在新界西醫院聯網,引入地理電子圍欄系統,安排病人配戴有定位功能的手帶,一旦他們擅自離開醫院範圍,醫護就會收到警報。黃立己說,試行計劃效果理想,目標今年內擴展至全港所有醫院,目前只有兩個聯網未完成安裝。
他又表示,認知障礙病人自行拆走手帶的風險一般不高,如果有高風險患者,院方會安排他們留在護士站附近,或觀察病房內。
逐步轉用智能氧氣樽 防止醫護忘記開氣閥
前年12月,明愛醫院一名79歲男病人,懷疑因醫護未有按工作流程指引打開氧氣樽氣閥,氧氣樽前後停止運作5分鐘,病人最終搶救無效死亡。醫管局指,已引入數百支智能氧氣樽,若氣閥未有打開,會發出警報;並會以紅、黃、綠三種顏色,標示樽內氧氣量,一旦降至「紅色水平」同樣會發出警報。黃立己透露,目前智能樽已在非緊急救護車上應用,稍後會擴展至其他地方,包括急症室和病房。
另外,醫管局計劃在緊急需要藥物的地方,包括急症室、手術室、深切治療部,加設智能藥櫃,可於短時間內為病人提供藥物,亦有審核機制,避免醫護「派錯藥」。
至於針對需要長期洗傷口的病人,醫管局去年底起,已全面轉用電子系統取代紙本紀錄,讓醫護記錄填充傷口的紗布數量等,避免有醫療用器遺留在病人體內。系統日後有望再提升功能,包括記錄傷口大小和深度。